猶豫良久,遲遲不知該如何下這次文章的標題。
幾天前意外收到窩客島的活動邀約,本以為是和以前一樣的試吃邀約,
但沒想到我要去的不是哪間餐廳、反倒是一段旅程,
主要是配合經濟部在八月份舉辦的「台灣吃透透」活動,針對各個區域提出的美食旅行企劃,
在暑假的旅遊旺季中,提供外國人深度遊台灣、在地人發現新台灣的旅程規劃。
但要說是試玩邀約嗎? 也不太像,畢竟有些點(像是本篇要介紹的若水會館),其實平常日並不開放外人參觀。
那這趟旅行應該算是甚麼呢?
我會說這是一場深度的台灣人文之旅吧,以美饌佳餚為名、以24節氣為題,重新認識台灣文化的細膩悠長。
雖然受人款待一日,扎扎實實的飽了肚皮,
但真正的收穫,是我一個身為土生土長的台灣人,未曾感受過的台灣面貌。
這次的行程都是半畝塘建設的作品(點我去官網),從本文介紹的若水會館、用餐時的若山建設、以及最後的The One南園,
不僅都完美呈現環境整合、自然與人文並進發展的概念,同時更一致散發一種恬靜的東方美。
但老實說,聽完解說、查了許多資料,我仍無法斬釘截鐵的說甚麼才是半畝塘建設的主要業務,
他的商業模式很特別,從1997年承接建築、室內、景觀設計的建築事務所開始,
到現在同時也負責土地開發以及建案推廣等地產業務,
同時,它也與種籽設計有緊密合作(主事平面、空間以及「飲食」設計),
這個企業可以說是掌管了從房子裡外、到盤子裡外的所有事情。
雖然商業的部分完全挑起孫MM的興趣,不過,暫且不管商業上的複雜合作,
我們會發現半畝塘看似賣產品、賣建案、賣房子,但真實來說,半畝塘賣的是一種生活。
「節氣建築」是半畝塘建設的創造哲學,依序時序季節輪轉,從飲食、起居中體現「節氣生活」,
以打造生態永續的心靈居所為己任,把自然帶回都市,把人帶回自然。
第一站拜訪的若水會館則是半畝塘位於竹北的辦公室,
平日其實是半畝塘建設的幾個建案的售屋中心,如竹北的若山建設,所以平日並不開放一般大眾參觀,
但假日的時候不定期都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唷,就可以趁機來拜訪一下這個特別的地方。
半畝塘建設的特別之處,就是每一個小設計都有他們的大用心,
像是這個歪斜的門,和一般華麗的大門迥異,就代表東方人的謙卑不張揚:D
一進大門,映入眼簾的竟然是一個土地公廟還有老榕樹?
我瞬間像回到了嘉義的鄉下聚落,每個村莊都有它的信仰中心,即使只是個小廟,
導覽人員說這裡原本是陶瓷工廠,半畝塘的改建過程中並沒有移除原本的建築體或環境,
而這個土地公廟也就因此留了下來。
節氣建築的其中一個特色,就是保留環境、步移景移的效果,
真心覺得,來到半畝塘的企業會館,有種跟台北的水泥監牢離了好遠好遠的感覺,
儼然是一座在都市裡的森林:)
建築物前的一畦菜田,種的是員工每日午餐的蔬食哈哈!
三個水窪各自都能夠在循環利用,這是一定要的囉,身為一個以環境整合為主的建設公司:P
但最神奇的是,這菜園里面竟然還有雞欸!!!還是母雞帶小雞的那種哈哈!
「所以這雞也是你們午餐的一環嗎?」有人問,
我倒抽了一口氣,看著這麼可愛的小雞跟他們的媽媽,天啊,這難道是環境整合背後的黑暗嗎?!
「沒有啦。」 導覽人員迅速關起我心中的小劇場,果然是想太多了。
而在菜園一邊同樣吸睛,是古早的灶爐!
這是火箭爐跟木煤氣爐的結合,同時具備調火的功能,且排的煙塵少很多,
但這可不是博物館文物擺在這裡而已,
在這裡工作的員工每天可都是用這個灶爐在煮午餐呢!
在灶的一旁還很古老的掛了一大「片」的蒜頭,
噢噢噢,炒菜的時候最喜歡加蒜頭了,炒起菜來的厲害度瞬間加三分,
但蒜頭真的可以這樣放嗎?
同團的姊姊們七嘴八舌,我才知道原來蒜頭要放越乾越好。
「前提是它沒有發霉的話啦。」對,我就是把它放到發霉的那一個...
一踏入會館,緊接著而來的是一個超級現代化的廚房,
和外頭的原始鄉村風貌大大相反,
但這黑白色的設計,和外頭的一派綠意相互配合,竟然不顯衝突,倒有一種傳統與現代混搭的美學。
餐桌上擺著三大盤食物,蒜泥白肉、清炒高麗菜跟番茄蛋,
迅速衝向前以為這就是我今天要試吃的餐點了!!!
結果不是,
這是人家員工的午餐啦(尷尬)
員工中午的午餐時間,在一派綠意裡與小雞一起共進午餐,
覺得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也是一種幸福吧。
「樹下的美好生活」,讓環境從屋裡的各個角落、以各種形式走入居者的生活。
在會館裡有一空間是建案的售屋中心,展示半畝塘的幾個建案模型,
和印象中的售屋中心不同的是,這裡的模型多半以概念為主,畢竟這裡就是一個賣生活的地方。
他們不需要用太多圖像、文字或畫面來解釋自己的建築作品,
如果曾經拜訪過半畝塘的辦公室,或他們任何一棟作品(例如位於新埔的太平窩村就是他們的另一個建案作品),
那麼幾乎無須多做說明,因為他們想說的話、想做的事情,都呈現在他們所創造的空間中。
了解半畝塘作品最好的方法,不是用看的也不是用聽的,而是走進其中、生活在其中,
你很快可以理解,一個空間可以為人帶來多麼多的感受。
節氣建築主要傾聽的是環境的訊息,用設計的手法來顯化四季變化,
引導人居住其中感之時序更迭,學習與大自然依同一時吐納、一同歡度歲時節慶,年復一年的堆疊生活的記憶。
其中最經典的,莫過於半畝塘為我們展示的這個新的建築方式──泥窩。
一般在選用建築材料時,考量的是便利性以及成本,
卻少考量了材料建造中所產生的碳排放、廢棄、成本,間接造成了環境成本,
因此他們研究一種新型的建築方式,把泥土做的東西放到室外,使用細緻的油做包覆,以利導水,
讓建築的材料有機會可以「取之於自然、在回歸於自然」,試圖改善建築材料對環境的破壞,
同時也呼應了節氣建築在生態永續的思維。
而這圓圓的、怪怪的東西,就是他們目前研究出的泥窩,
看起來超像美國卡通影集「摩登原始人」裡面的家.....
但在走進泥窩的是後完全大大傻眼阿!!!懷疑的眼光瞬間發亮,瓦數直線飆升!
真的還假的呀太扯了,這裡面也太有質感了吧!!
雖然內心的激動的澎湃似乎不太適合裡面的祥和寧靜,但是我還是覺得太驚喜了!!!
裡面沒有燈,但卻不顯昏暗,反而是一種很有意境的明亮,
外頭看起來小小的土窩,裏頭竟然最高可以有12個人一起聊天,
頓時覺得光與影的設計真是太偉大了!
位於泥窩正上方的「燈」,陽光就這樣很自然的照進土窩裏頭,
下雨時,伸手把一片鐵板從裏頭架到泥窩外頭,裏頭就可以無比清爽喔!
神奇的是,拜訪若水會館的當天正值「夏至」,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,但待在泥窩中卻還是很涼爽,
心裡只有無限多的不可思議,覺得這種建築的巧思真的是太偉大了!
但其實仔細想想,這些也都只是老祖宗的智慧,
為何在經過科技不斷的進步後,我們反倒遺忘了這些最原始、最與環境共生的生活型態呢?
在若水會館的中庭,幾塊石頭、一個火爐,就是員工在閒暇時一起喝茶聊天的地方,
拿柴堆生火、燒水、泡茶,在綠蔭底下話家常,
這也是他們所想要傳達的生活意象和理念吧,自然與人的親近感,一座在城市裡的樹院子。
鐵皮貨櫃的房舍在會館裡顯得有些突兀,
原來這也是早期陶瓷工廠留下的屋子,他們改變表面材料,以木炭的方式貨櫃屋的散熱性,
讓鐵皮也自然地融入了周遭的綠意盎然。
在水塘對岸的金工教室,不是黃金,是金屬的工藝。
以前的房子上都有一個「家鰴」,代表的是那個家族對自己家族的認同感,
而今的建築走向標準化,以前一屋一特色的情景不復在,
因此半畝塘與金工師合作,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一金屬徽章,做為家徽的象徵。
雖然若水會館在平常日不開放,但在周末時不時會有開放金工的體驗課程,
大家可以趁機學金工、順便體驗節氣建築囉!
若水會館的參訪行程最後來到了風廊,是我在整個會館裡最喜歡的地方,
微風輕拂、陽光照耀, 石牆上沒有裝飾,石桌上沒有繁複的雕花,石椅也不是昂貴的布匹,
只有簡單的一個孔徑讓光線投影進來、只有一盞黃光從天花板點亮這長桌,
很簡樸,很寧靜,心情也安靜了起來,像是湖水靜止,澄澈透明。
據說半畝塘建設的作品要價不斐,像是位於竹北的若山建設,不含管理費,一坪要價50萬,
但撇去窮學生的自己還勾也勾不著半坪的情況來說,
我是深深受這理念所感動、被這設計所吸引的。
的確,若水會館不像甚麼觀光景點,但它的理念,是串起我們這趟旅行最重要的一條線。
呀,寫了這麼多,說好的試吃呢?來了來了,讓我們驅車到同樣是半畝塘建設的「若山」吧!
「建築,是人與自然對話的結果,是在傾聽人的需求與自然的關懷後,一種謙虛的植入。」~江文淵建築師
【相關文章】[試吃邀約] 臺灣吃透透-跟著美食小旅行。新竹篇(二)。果實節氣食。24節氣家宴
【相關文章】[試吃邀約] 臺灣吃透透-跟著美食小旅行。新竹篇(三)。The One 南園人文客棧
*********** 店家資訊 **************
最後造訪日:2015/06/22
< 半畝塘 若水會館 >
電話:(03)658-2660
營業時間:平日為售屋中心,不開放一般大眾參訪;假日若有活動可報名參加兼遊覽(如金工課程),詳情請見官方網站或粉絲團
FB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anmu
官方網站:http://www.banmu.com/%E8%8B%A5%E6%B0%B4%E6%9C%83%E9%A4%A8/
備註:1. 若水會館為「半畝塘」建設集團的企業會館,平日不對外開放
2. 有活動場地需求可洽官網詢問
3. 經濟部商業司為8月份的臺灣吃透透活動所規劃的小旅行。今年度的吃透透活動據說除了美食遊程外,更有多家業者(超過100個品牌)提供優惠給民眾,8到10月上網登錄消費發票更有機會抽中手機、平板或是台北香港自由行雙人套票。經濟部活動訊息可以上”臺灣美食網”搜尋。http://www.gourmettw.com/